
環規院概況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人事處)
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處
計劃財務處
戰略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政策
與管理研究所
水生態環境規劃研究所
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
生態保護修復
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
形勢分析與規劃評估中心
生態環境風險與損害
鑒定評估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規劃與政策
模擬技術中心
生態環境工程咨詢中心
土壤環境保護中心
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氣候變化與環境
政策研究中心
重金屬污染防治
研究中心
農村環境保護中心
空氣質量模擬與管控研究中心
京津冀區域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黃河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
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研究中心
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區劃中心
環境PPP中心
環境保護稅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投資績效管理中心
環境審計中心
生態環境與經濟
核算中心

發表日期:2020年12月31日
我院聯合主辦的生態補償研討會順利召開
2020年12月23日,我院聯合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和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在京共同主辦生態補償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回顧“十三五”和展望“十四五”。我院首席專家、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主任劉桂環研究員就《生態保護補償“十三五”進展回顧》做了主旨發言,風險與損害鑒定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於方研究員和生態環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峰研究員分別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做了主題發言。
2020年是我國生態補償政策的關鍵節點年。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作為全國首份針對生態補償機制的國家文件,明確要求“到2020年,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之后陸續發布的系列生態補償文件分別明確了到2020年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的目標和任務?!笆濉逼陂g我國生態補償取得重要進展。按照“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生態補償面臨著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突破的迫切要求。本次會議在充分總結“十三五”我國生態補償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上,對“十四五”我國生態補償發展方向開展了充分研討。

我院劉桂環研究員在主旨發言中指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補償的要求層層遞進,重點領域生態補償扎實推進,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取得積極突破,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生態補償總體呈現制度化、系統化、多元化和市場化四個特征,但仍在法律基礎、技術體系、長效機制和效益評估等方面存在欠缺。生態補償未來的政策走向將是因地制宜、縱橫并舉、協調均衡,把生態補償充分融入區域綠色發展多元推進,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我院於方研究員作了題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案例》的主題發言。她首先介紹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范圍、工作程序、具體方案、應用領域,指出與國外不同,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一種行政和民事相結合的創新制度,目前階段大多以磋商為主,與生態補償制度相比在經濟學基礎、范圍、主體、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未來需要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圍,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數額計算基礎能力建設、建立社會化分擔機制、規范賠償資金的統一管理與使用等。

我院董戰峰研究員作了題為《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展望》的主題發言。他指出,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是推動黃河流域協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但在實踐中,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缺乏流域尺度協同、補償主體與客體缺乏統一、補償范圍與大保護大治理存在差距、對生態貢獻地區的發展權保障不足、市場化多元化補償不足以及實施能力支撐不足等問題與挑戰。近期,四部門聯合印發的相關文件對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系統部署,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將依托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管理平臺建設,切實推進流域上中下游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協同治理與保護,積極探索黃河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此外,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自然資源部經濟研究院、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林科院濕地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分別就做了主題發言。
北京大學教授、《生態保護補償條例》起草專家組長汪勁作了題為《我國生態保護補償立法現狀和展望》的報告。他指出隨著生態保護補償實踐不斷發展,立法已經具有廣泛的社會共識基礎,以《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作為立法位階選擇最為恰當。他介紹了《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的立法背景、制度設計框架、制定過程,并指出雖然當前生態保護補償立法的框架和內容基本確立,但結構尚需進一步優化調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重大制度、既有法律法規和各部門規章標準的關系還需進一步協調。未來我國生態補償立法建議從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科學合理界定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評價體系、完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靳樂山作了題為《中國生態補償譜系》的專題發言。他重點探討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補償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間的關系,指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補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最終目標相同、使用工具相似,都是以錢為媒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但是在本質屬性、時間屬性、參與方、標準依據、規制特點和政府作用等方面存在區別。他通過分析不同發展階段三項政策發揮的不同作用,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由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演進,生態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扮演的作用將不斷加大。

自然資源部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主任袁國華作了題為《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主題發言。他首先介紹了中央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要求以及自然資源部推進進展,然后闡述了國內外對于生態產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認識和基本概念,認為生態產品包括自然生態系統直接提供的“純生態”產品和固化有人類勞動投入的生態化產品,具有公共性、資產性和外部性,并提出5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包括優勢生態產品提質增效、優勢生態資源資產化重構、優勢生態資源聚合價值化、生態補償、傳統產業生態化改造等。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尚作了題為《海洋生態補償進展與展望》的主題發言。他介紹了海洋生態補償的相關概念和技術支撐文件,分析了山東、福建廈門、湖北、河北等地基于海洋保護補償和海洋生態損害補償相結合的海洋生態補償模式,海南三亞基于潛水活動珊瑚礁生態損失的生態補償模式,最后提出海洋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損失補償的政策目標,建議海洋生態保護補償探索基礎補償、就業機會、技能培訓和專業補助相結合的補償方式,探索建立基于生態損失的生態修復信用管理業務鏈條來支撐海洋損失補償機制。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胡振通作為題為《草原生態補償進展與展望》的主題發言。他認為,作為目前中國最重要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十年來,在四個省區實施了差別化的獎補措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草原生態恢復,有力保障了牧民增收。然而,在政策執行中,“生態優先”原則在政策落實中體現不充分,補償范圍、補償對象和補償行為缺乏科學瞄準,部分地區存在“一刀切”禁牧情況,缺乏精細化管理?!笆奈濉逼陂g,建議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草原生態保護這一政策目標,盡快摸清草原資源和生態底數,科學確定生態補償的范圍和對象,以草畜平衡為目標建立更為精準的激勵政策,同時完善配套監管措施。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所研究員張曼胤作了題為《濕地生態補償進展與展望》的主題發言。他指出,當前我國對于濕地的概念尚未形成統一權威的定論,濕地生態補償的對象、方式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2014年,我國開始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退耕還濕試點和濕地保護獎勵試點,三個方向為濕地保護建立了長效扶持機制,部分省市也在濕地生態補償機制領域做了有益探索。但目前全國性的濕地保護法尚未形成,濕地生態補償理論研究也落后于實踐,未來有必要抓緊研究相應的技術標準,建立法律法規支撐體系,完善考核激勵和公眾參與等配套政策,探索濕地保護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博士高雅罕作了題為《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展望》的主題發言。她指出,當前我國與國家公園有關的生態補償政策主要涉及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森林、耕地、濕地、草原等各領域生態補償。國外的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基金利息、社會捐贈、特許經營、旅游收入等,相較而言,我國的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資金來源單一,也存在著補償對象不精準、資金分配方式不合理、績效考核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建立健全我國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既要完善已有各類生態補償政策,也要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市場化實現路徑,如生態銀行、碳匯交易等。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曾賢剛作了題為《長江流域生態補償進展》的主題發言。他指出,生態補償對長江流域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家已經對長江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提供了較多的資金支持;湖北、江西、貴州等省份也進行了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前,長江流域還未建成協調統一的省際間生態補償機制,補償主體缺乏深度合作,補償標準體系待完善,補償方式仍顯單一,補償資金缺乏系統分配機制,績效考核機制也還不成熟。未來需要促進省際生態補償協調統一,明確補償主體,拓寬補償資金來源渠道,確立生態補償標準,進一步豐富和改進生態補償方式,完善生態補償資金分配機制,完善生態補償各責任主體的協調合作機制,完善流域水環境監測機制,以及完善生態補償績效考核機制。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咨詢研究員席皛作了題為《美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主題發言。她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制度頂層設計中十分重視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但實際上社會資本參與生態補償的程度不足,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仍處于破題階段。經過4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美國已基本建立了全面覆蓋各要素的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倒逼的結果。濕地銀行、保育銀行、農業生態補償、水質交易、碳匯交易等是市場化生態補償的重要工具,特別是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于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相關專題: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相關信息:
打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