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規院概況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人事處)
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處
計劃財務處
戰略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政策
與管理研究所
水生態環境規劃研究所
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
生態保護修復
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
形勢分析與規劃評估中心
生態環境風險與損害
鑒定評估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規劃與政策
模擬技術中心
生態環境工程咨詢中心
土壤環境保護中心
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氣候變化與環境
政策研究中心
重金屬污染防治
研究中心
農村環境保護中心
空氣質量模擬與管控研究中心
京津冀區域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黃河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
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研究中心
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區劃中心
環境PPP中心
環境保護稅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投資績效管理中心
環境審計中心
生態環境與經濟
核算中心

發表日期:2020年07月28日
新聞媒體機構建言獻策國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
2020年7月27日,環境規劃院、中國環境記協、中國環境報社、宣傳教育中心主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承辦召開國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新聞媒體建言視頻會。來自全國環境新媒體聯盟專家委員會、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周刊、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科技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青年報、法制日報、第一財經、中國環境報、中國經濟導報、中國企業報、消費日報、南方周末、每日經濟新聞、中國改革報等17家媒體機構代表共同參與了視頻研討。生態環境部綜合司規劃區劃處賈金虎處長、環境規劃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十四五”生態環境規劃編制組主要技術人員等共計5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圖片來自: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研究所(2020年7月27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在開幕式上致辭。王金南院長首先從基本架構、主要職責、合作交流等方面介紹了我院近二十年來的發展情況,指出了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實施、評估、考核等內容一直是社會媒體比較關注的話題。王金南院長表示,新聞媒體是向公眾傳遞生態環境信息、傳播生態環境文化、培育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載體,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公眾對國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呼吁和心聲,希望各媒體代表暢所欲言,聚焦問題,提出對“十四五”時期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宣傳的相關建議。
中國環境記協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環境報社社長李瑞農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當前環境質量改善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要解決整體環境質量改善成果的穩定性、可持續性,仍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并且影響環境質量改善的一些結構性的因素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于“十四五”規劃,建議一是要增強目標制定的系統性,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整體安全;二是要增強污染防治的協同性,包括增強不同行業間污染防治協同,以及上下游、產業鏈間的協同;三是要增強生活和生產的關聯性,通過綠色生活的踐行和綠色消費的引導,推動生產體系的綠色化。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開展,生態環境新聞宣傳工作水平明顯提高,新媒體建設運用能力大幅提升,輿論引導工作有力有效,社會宣傳活動不斷創新,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群眾基礎。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全面評估“十三五”生態環境宣教工作的基礎上,謀劃好“十四五”全國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至關重要,期望與會媒體代表就生態環境宣傳提供真知灼見,為研究編制《“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五年行動計劃》提供支持。

圖片來自: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研究所(2020年7月27日)
會議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秦昌波副研究員主持,與會媒體代表重點圍繞“十四五”時期綠色發展與綠色生活、生態保護目標指標、環境治理與社會行動、環境法治、體制機制、環保產業等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聚焦“十四五”時期推動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等內容,全國環境新媒體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市環保局原新聞發言人杜少中認為“十四五”規劃應突出強調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在戰略上應對全球面臨的各種挑戰,同時解決中國發展中的若干問題;中國日報記者侯黎強建議從政府和消費者兩個層面把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真正融入到“十四五”規劃當中;經濟日報產經新聞部副主任曹紅艷認為“十四五”期間應加快確立包括發展理念、政策目標、重點領域、體制機制在內的綠色發展框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李彪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在綠色消費引導上發力,持續完善綠色消費市場。
針對“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中國新聞周刊首任總編輯田惠明建議制定規劃目標要切合實際、切合國情、切合民意;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孫秀艷建議,環境規劃與環境質量具有關聯性,規劃實施中發生的問題應及時向社會公眾通報;科技日報記者李禾建議規劃發布后,建議進行相關約束性指標等內容的解讀;中國青年報全媒體協調中心副主任、北京站站長劉世昕表示此次疫情凸顯出環境與健康的問題,建議將環境與健康納入規劃研究范疇。中國環境報理論評論部主任劉蔚建議完善信訪機制,保障公眾參與渠道暢通。
圍繞環保產業等領域,中國經濟導報投融資周刊副主編潘曉娟表示環保企業應抓住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重大戰略機遇,開展技術創新;中國企業報節能環保、新能源事業部主任樊林建議在規劃編制中要對環保產業資金及重大項目予以考慮;消費日報記者張麗娜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建立可持續發展生態圈方面為企業提供更多方向性的、可行性的指導意見;中國改革報編委、總編室副主任薛秀泓建議規劃要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增強科技攻關,為環保的決策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在如何更好的發揮新聞媒體傳播生態環境文化,凝聚公眾生態環境意識方面,中國新聞社編委、經濟部主任俞嵐認為新聞媒體要做好綠色傳播,善于挖掘一些生動案例,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綠色發展的故事;第一財經高級記者章軻建議應把握好環境新聞報道的角度、尺度和力度,更加關注“十四五”時期環境保護的短板地區、環保發展矛盾沖突激烈的地區。
圍繞生態環境立法執法等問題,法制日報高級記者郄建榮建議推動與百姓權益關系密切的法律制定修訂;南方周末記者劉佳建議應完善生態環境執法裝備等能力建設,為生態環境執法人員提供必要保障。
中國環境記協主席、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謝國明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系統謀劃“十四五”規劃,研判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趨勢,系統總結“十三五”規劃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不足。謝國明主席建議“十四五”規劃中應充分體現硬指標、硬手段,將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更好結合起來,強化綠色生活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推動作用,規劃初稿完成后,建議面向公眾征求社會意見。
王金南院長進行了會議總結,感謝各位媒體代表的寶貴建議以及中國環境記協、中國環境報社、宣傳教育中心對這次研討會的大力支持。王金南院長指出,國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進一步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制定要接地氣,尤其是百姓關心的水、氣、土等領域的目標指標要與公眾感覺聯合起來。二是綠色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十四五”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三是加強生態環境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強化媒體與公眾監督,推動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希望新聞媒體在后續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繼續群策群力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提供建議。
相關專題: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相關信息:
打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