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規院概況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人事處)
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處
計劃財務處
戰略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政策
與管理研究所
水生態環境規劃研究所
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
生態保護修復
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
形勢分析與規劃評估中心
生態環境風險與損害
鑒定評估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規劃與政策
模擬技術中心
生態環境工程咨詢中心
土壤環境保護中心
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氣候變化與環境
政策研究中心
重金屬污染防治
研究中心
農村環境保護中心
空氣質量模擬與管控研究中心
京津冀區域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黃河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
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研究中心
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區劃中心
環境PPP中心
環境保護稅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投資績效管理中心
環境審計中心
生態環境與經濟
核算中心

發表日期:2020年09月15日
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與低碳行動研討會在京成功召開
2020年9月11日-12日,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主辦、能源基金會協辦的“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與低碳行動研討會”暨“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與低碳行動伙伴關系(CAMCAP)2020年年會”在北京市召開。本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借助CAMCAP平臺,總結梳理我國城市在大氣環境管理和溫室氣體減排等方面的工作經驗,交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方法和路徑,探索實現城市細顆粒物(PM2.5)與臭氧(O3)協同控制以及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技術方法。
會議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陸軍書記主持,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和大氣環境司吳險峰副司長到會并致辭,來自高校、科研機構的院士、專家和來自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代表近400人參加了會議,并圍繞城市空氣質量綜合管理和協同效益、城市低碳發展技術和政策、城市管理案例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陸軍書記代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向出席本次會議的各位嘉賓和代表表示了熱烈歡迎,并對各界的大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謝。陸軍書記表示,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年,也是面向2035美麗中國目標、謀劃“十四五”的關鍵年,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凝聚力量、搭建平臺,為推進城市空氣質量改善與溫室氣體減排貢獻力量。

李高司長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并強調在氣候變化應對的持久戰中,“十四五”是全面加強氣候變化應對工作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推進大氣環境管理和氣候變化應對工作深入融合、協同增效的重要時期。在“十四五”期間,將通過提出有力度的碳排放控制指標、系統性部署碳達峰行動、強化碳市場建設和深化國際合作等工作,全面推進氣候變化應對。

吳險峰副司長在致辭中強調,連續8年的攻堅,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已取得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效還不穩固。一是要突出以城市為單元的大氣環境管理,要和各個城市的“十四五”規劃緊密結合;二是要突出做好PM2.5和O3協同控制,加大VOCs減排力度,拓展減排對象領域;三是要突出抓好移動源大氣污染治理。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致辭中向各界代表對本次會議召開以及CAMCAP成立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謝,就CAMCAP中“大氣環境綜合管理”、“低碳行動”和“城市”這3個關鍵詞的內涵進行了解讀,并在此基礎上介紹了CAMCAP的發起目的、工作宗旨與組織架構,強調CAMCAP將致力于打造研究單位以及城市間開展交流合作和經驗分享的平臺,推進科學研究和管理實踐的緊密結合,用科學研究來指導實踐,以實踐經驗來反哺科研。

能源基金會低碳城市項目王志高主任代表鄒驥總裁致歡迎辭。王志高主任介紹了能源基金會在過去幾年中對中國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工作的支持情況,以及通過相關研究識別出來的協同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期待能在未來借助CAMCAP這一平臺,組織相關智庫和專家,更加深入地研究這些協同問題,推動城市實踐,兌現改革紅利,推動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和碳排放達峰協同增效。

在主旨報告環節,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在題為“關于中國PM2.5與O3協同控制的思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仍然任重道遠。郝吉明院士分析了中國PM2.5與O3協同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介紹了美國開展PM2.5和O3協同控制的主要經驗,并針對中國下一步強化PM2.5和O3協同控制,提出了堅持科學引領、積極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大力控制機動車污染排放、推進石化行業技術進步與機制創新、促進大氣污染防治與綠色農業建設相結合、通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推動大氣污染物持續減排等六方面建議。

清華大學何建坤教授在題為“我國城市低碳發展的對策與路徑”的主旨報告中指出,疫情后實現“綠色經濟復蘇”已逐漸成為世界廣泛共識,應對氣候變化將成為大國關注和博弈的重要領域。何教授指出,城市層面應順應并探索引領能源和經濟變革潮流,制定并實施本世紀中葉長期低碳發展戰略,打造城市和企業長期低碳發展核心競爭力,推動實現環境質量改善與CO2減排“雙達標”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張遠航院士在題為“大氣臭氧污染防治的幾點基本認識”的主旨報告指出,中國大氣環境形勢與污染特征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只有對O3污染過程與主控因子進行深入研究,科學指導NOX和VOCs減排工作,才能實現有效的O3污染控制。近年來在來源成因、監測預報、前體物源清單、方案設計、VOCs減排技術和成效評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在珠三角和成渝等地區也開展了O3污染防治的有益探索,建議下一步通過國家O3防治計劃、VOCs總量控制方案和業務化技術等進一步推進O3污染防治。

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在題為“中國清潔空氣行動的空氣質量改善和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主旨報告中指出,大氣十條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帶來了顯著的環境改善效果和健康效益,同時累積減排CO2達15-30億噸,實現了巨大的空氣質量改善和溫室氣體減排協同效益。針對未來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賀院士提出五點建議,一是鞏固深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二是擴大重點區域范圍,三是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和布局,四是調整大氣污染在行業和污染物等方面的重點,五是加大科技支撐和能力建設力度。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嚴剛副院長在題為“城市大氣綜合管理及低碳行動技術體系框架”的主旨報告中指出,中國的城市大氣管理實踐越來越強調系統性、整體性,碳達峰對城市環境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常規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管理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嚴剛副院長進一步梳理了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體系中的5項關鍵技術和低碳城市管理中的3項關鍵技術,并通過晉中市、蘇州市、廣州市和煙臺市的案例講解了相關技術體系的構建和應用情況。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徐華清主任在題為“對低碳發展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幾點思考與建議”的主旨報告中指出,低碳發展已成為協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能源安全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建議強化戰略定力,統籌溫室氣體減排與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逐步建立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不斷完善全國碳排放管控體系,為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在題為“以VOCs和NOX為重點持續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的主旨報告中指出,雖然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取得重要進展,但“十四五”大氣環境面臨幾大挑戰,一是PM2.5防治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未到來,二是O3污染成為繼PM2.5之后影響優良天數的又一障礙,PM2.5與O3協同治理更加緊迫,亟需大力推進以VOCs和NOx為重點的聯合減排。在此基礎上,柴發合研究員從區域對象、行業對象、減排技術、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VOCs和NOx聯合減排的工作重點。

在“城市空氣質量綜合管理和協同效益”主題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自發研究員、清華大學王書肖教授、南開大學馮銀廠教授、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雷宇研究員、北京大學陸克定研究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丁焰研究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胡京南研究員、南京大學丁愛軍教授以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王帥工程師分別從城市大氣綜合管理及低碳行動體系建設、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城市環境大氣承載力評估、城市協同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城市精細化動態排放源清單、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標規劃編制、城市臭氧污染防治、移動源污染防治協同效益、重污染天氣應對、城市氣溶膠-邊界層相互作用以及城市臭氧污染時空分布等方面作了主題報告。通過對應用于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的關鍵技術及其最新進展進行深入交流,與會專家為參會代表展示了可在城市空氣質量綜合管理中得到應用的重要工具以及豐富的應用案例。
在“城市低碳發展技術和政策”主題報告環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康艷兵研究員、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蔡博峰研究員、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馮相昭研究員以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曹穎研究員分別從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城市低碳發展轉型實踐以及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等方面作主題報告,在整體路徑、清單工具、分析方法和政策體系等方面,給出了支撐城市低碳發展管理的技術和政策研究工具。
在“城市管理經驗和案例”主題報告環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徐向超副處長分享了北京市大氣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歷程和主要做法,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所黃成所長以VOCs防治為重點講解了上海市推進PM2.5和O3協同控制的經驗,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曠良義副局長介紹了成都市“五步閉環法”和“夏季攻堅”等有特色的PM2.5與O3污染治理經驗,蘇州市生態環境局蔣勐副局長介紹了蘇州這一典型的工業體量大、移動源數量多的城市在“治源頭、抓減排、促提升”方面的主要做法,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王金海副處長介紹了濟南市如何通過“工作推進機制保障”和“強化科技支撐保障”推動揚塵源、移動源、工業源、散煤源治理和重污染持續深入,石家莊市生態環境局馬玉辰副局長介紹了石家莊市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和差異化管控的主要經驗,晉中市生態環境局李永斌副局長分享了晉中市開展大氣環境綜合管理,聚焦散煤、企業集群、網格化監管和揚塵防治推進工作的經驗。
嚴剛副院長對研討會進行了總結,感謝各位發言人的精彩報告。通過一天半的深入交流,各地代表表示受益匪淺,既了解了大氣環境綜合管理和低碳行動的最新工作要求、相關技術進展,也通過不同城市的案例交流學習了更多的有效做法和有益經驗,這都將對各個城市謀劃推進“十四五”相關工作提供重要幫助。

“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與低碳行動研討會”結束后,清華大學、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共同組織了以“中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及碳排放達峰”為主題的CAMCAP專題沙龍。沙龍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雷宇研究員主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徐華清主任從全球碳排放達峰、碳平衡的共識和中國NDC目標出發,強調“十四五”中國城市碳排放控制應當有新目標、新任務、新作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王東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楊艷麗副研究員分別介紹了深圳市空氣質量達標和碳排放達峰(雙達)的研究成果,從研究方法、支撐技術和管理體系等角度提出了“雙達”推進需要解決的主要困難。來自北京、上海、成都、石家莊、新鄉、晉中、蘇州等城市的代表踴躍發言,從城市環境管理的角度出發,提出為推動城市“雙達”進程,需要國家從強化目標指標引領、出臺引導性的政策和標準、統籌能源體系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鏈和供應鏈管理、以及推進基礎數據建設等方面加強研究和深入推進工作。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嚴剛副院長在總結中表示,將利用CAMCAP平臺,充分吸收城市經驗,應用于“十四五”推進城市“雙達”的政策研究中,推進相關標準政策出臺,為城市“雙達”提供持續的牽引和動力。

下一步,CAMCAP將在首屆委員會領導下積極組織活動、開展工作,深入推進科學研究和管理實踐緊密結合,服務支撐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管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碳達峰行動、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為建設美麗中國、改善人體健康做出新貢獻。
相關專題: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相關信息:
打印本頁